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分析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剖析我國經濟的優勢和潛力,強調“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國機集團黨委胸懷“兩個大局”,在集團全系統廣泛開展“育新機、開新局”專題研討活動,各下屬企業結合自身開展了深入討論和思考。國機集團微信將選取其中一些疫情大考中國機集團“育新機、開新局”的思考與應對舉措與大家分享。
國機集團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農機院”)是我國農機裝備領域唯一的國家級科研院所,一直致力于解決國家農機裝備“卡脖子”關鍵技術問題,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2020年上半年,克服疫情影響,中國農機院一方面繼續鞏固強化科研優勢;另一方面,搶抓信息技術發展機遇,創新發展模式,積極推動全院業務向“創新、創造、創意”方向發展,促進成果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在數字化營銷和智能化管理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條新型發展之路。
創新農機管理模式
智慧農業在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農業效率,實現農業精細化生產、綠色可持續發展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在我國農業生產轉型升級關鍵期,智慧農業是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的重要途經之一。
中國農機院搶抓農業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的新機遇,先后開發了農機深松信息化遠程監測技術、農業機械化智慧云平臺,已累計為22個省提供了服務,生成10萬余份作業日報,是吉林省、青島市等省市農機管理部門的官方平臺。
其中,農機深松整地作業補助遠程電子監測技術為農機作業補貼提供了量化依據,累計管理補貼資金超過2.8億元,有效解決了農機作業監管成本高、風險大等諸多問題。
緊跟農業生產實際需求,抓住北斗導航系統成功應用契機,中國農機院領先一步,利用北斗導航系統,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基礎自主研發了國內首個農業機械化智慧云平臺和手機端應用“希望田野APP”,圍繞農機作業耕、種、管、收等核心環節,提供農機的定位跟蹤、作業監管、遠程調度、運維管理、大數據分析、補貼結算、信息發布、合作社管理等功能于一體的全程物聯云服務,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決策“大腦”。
值得注意的是,該平臺加強了對黑土地保護、深松整地、農機購置補貼產品管理、農機防災減災、農資與農產品供求等板塊的集成應用,切實保障了疫情期間農業生產的順利實施。
此外,針對農機合作社管理,中國農機院還推出了“好收成”農機合作社管理云服務平臺,實現了機手、農戶、農機社和管理部門的互聯互通,大幅提高了農機合作社的管理效率、經營收益,并有效降低人員成本。目前,平臺服務面積超過2600余萬畝,節種5%、減藥20%,使農業生產管理效率提升50%以上,助力了農業機械化高質高效發展。
多點開花? 深挖線上商機
在危機中育新機,中國農機院線上直播、短視頻等業務“多點開花”,走出了數字化經濟的新發展之路。疫情期間,由于線下傳播活動受阻,致使線上傳播需求激增。中國農機院旗下北京卓眾出版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卓眾出版”)抓住市場機遇,主動出擊,整合數字出版流程及傳播渠道,依托自主研發的技術平臺,果斷推出直播業務:
針對農業機械領域,重點打造了“農機TV”直播平臺,成功組織直播19場,服務70余家企業,成為農機企業產品銷售、技術宣講、售后服務的線上信息傳播平臺。
在汽車領域,推出“車大拿TV”“HD說車”“大號評車”等視頻IP,憑借專業的汽車內容在2020年上半年的直播領域異軍突起。3個IP在易車號影響力月排行均榜上有名。直播IP知名度與影響力的攀升,為卓眾出版汽車數字化傳播業務與行業知名互聯網平臺的合作提供了更多商機。
卓眾出版科學傳播中心聯合北京市科協打造的“科協頻道直播團隊”組織院士專家開展科普直播、視頻拍攝和科研成果推介活動,疫情期間還就大眾關心、行業關注的科學內容開展直播100余場。
除此之外,卓眾出版還舉行了“中國工程機械年度產品TOP50評選”線上頒獎典禮,在線總人次高達84萬;舉辦了商用車、汽車售后等專業論壇20余場,為多家企業量身定制了各種直播活動,直播矩陣不斷完善,商機合作日益增多。
變則通,通則久。在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中國農機院有信心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抓機遇、巧抓機遇,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力,于危機中育新機,強筋骨,擔使命,聚焦主責主業,服務國家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